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相如和武将廉颇之间有误会到和解的故事,所以也叫将相和,是流传至今最为出名的典故之一,“负荆请罪”后来也成为了成语。
负荆请罪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者令的舍人,就是太监总管的家臣,后来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情为赵国立下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见蔺相如依靠嘴皮子功夫,地位就轻易地在他这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之上,所以感到不满和羞耻,于是就表示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说后,就一直不和廉颇相见,以生病为由不上朝,外出遇到也调转车子回避他。
蔺相如的门客见此,就来向他进谏,说:“我们是仰慕你的高尚节操才来投靠,如今你连被自己同位的廉颇羞辱都不敢回应,我们感到耻辱所以想辞官。”蔺相如解释道:“我连秦王都不怕,我又怎么会怕廉颇?如今赵国能够保全,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个人在。我忍让他是不想为了个人仇怨而不顾更重要的国家大事。”
廉颇听说蔺相如的话后非常自责,赤身背着荆条,就去蔺相如的府上给他请罪。两人和解后,结为了同生共死的好友,一同为国家效力。
如今,在河北省邯郸市有一条巷子取名为回车巷,传说就是蔺相如回车躲避廉颇的地方,而在这里的巷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不知名的门下,主要人物就是两个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两人都是战国时期人,一文臣一武将,同样位列赵国上卿,蔺相如相对更高一些,这也是遭到廉颇不满的故事起因。
戏剧里的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原来只是一个宦官总管的家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上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由三个故事构成。蔺相如。因为秦国向赵国讨要换取和氏璧,蔺相如接受重任出使秦国。在秦国时,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勇气,和秦王抗争和周旋,不仅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还保全了自己,得以被封上大夫。
在后来秦王与赵王的渑池之会上,见秦国意图羞辱赵王和国家,敢于反抗,当面斥责秦国,保全了赵王和国家的颜面。因为他巨大的功劳,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再后来就发生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智慧与勇气兼备。
廉颇,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因为赵国联合另外四国一同攻打齐国,廉颇在战争中立下战功,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后来,又多次抵御了秦国的进攻,也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最后以少胜多战胜燕国,被封为代理相国。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是因为勇猛而闻名于诸侯。